原创 梅梓祥推介 梅梓祥 2022-11-06 15:37 发表于北京
两年前,一次聚餐,与崔大路先生挨着坐,自然就加了微信。
看过他发的朋友圈,发的不多,文化、励志、修身、个人动态等内容为主,是一位成功人士吧。午后,看了他发在朋友圈这篇写父亲的文章,特别想转发与大家分享。
写父亲的文章太多了。大路兄的文章有两处辣眼睛:他的父亲95 高龄辞世,昨天一周年忌日,他关手机一天,以追思父亲。他是大忙人,会不会因此少许“损失”?寒食节,疫情不能回老家祭祀父亲,他到白云观和名字含有佛性的茶馆“请”祭品,在道士主持的仪式上,刺破手指滴血于焚烧给父亲的纸钱上……
行如流水的文笔,简略回忆父亲的爱——“糖”,本家大娘的悲痛,乡风民俗……文章固然是好,对父亲的敬爱却更是最最重要的啊!

崔大路的父亲照片及微信朋友圈封面。
关机一天想父亲
崔大路
2021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一)父亲永远离开了我,昨天关机一天,追思父亲。父亲一生勤劳节俭。父亲下葬完当晚家乡下了场大雪,先雨后雪把院子里的竹子压倒了一大片。姐姐说,父亲一生行善做好事,临走还怕儿女受罪,赶在大雪前走了。乡亲们说,雨淋新坟,必出贵人。我只是呆呆的应承着。按说父亲95高龄离世实属高寿,但他的离世,还是让我心如刀割般的痛。办完父亲的丧事,马上要回北京上班。我带着女儿去向本家长辈大娘道别。她的孩子说,他娘可能听村里的大喇叭放哀乐知道了我父亲去世,她心里难受摔门摔碗的不好好吃饭。大娘也是90多岁高龄了。见我和女儿来看她,第一句就说,你爹是个好人,一辈子勤俭,说着说着老人流下了眼泪。我和女儿也陪着落泪。
六七十年代的河北农村特别特别贫困,我们兄弟姐妹6个,全靠父母挣工分养活。唯一的大爷当兵走后再没音讯,因为当的是中央军,父亲几乎不提,等我长大以后理解了父亲的痛苦和压抑。在农村父亲独立门户之难可想而知,好在在外工作的几个姑姑时常寄钱接济,家里勉强度日。记得有一次父亲去市里看望大姑回来,悄悄从兜里掏出一块发粘的糖块塞给了我,当时我还不知情,等我长大后才听说,那是别人给父亲的,他没舍得吃,揣在衣服兜里发了粘。后来我写过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发粘的糖》,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上。
今年寒衣节,因为疫情,我无法回老家去坟上烧纸。于是我去了白云观买了些金元宝、纸扎等,在一家武夷山天心寺禅茶馆请了果品、花、香、茶。请了一位道士,道士穿上大花道袍也让我穿上一件,我虔诚地跪拜,燃香插香,刺破自己的手指把血滴在要烧的信上,按照牌位工工整整写上父亲姓名、生辰八字。道士唱念且舞且蹈,整整一个多小时,我也端着香矗立了一个多小时,跪拜完毕,汗水湿透了我的后背。我不知道远在天国的父亲能不能收到儿子寄去的零花钱和问候,但只想说一年了还是挺想您的。父亲在世时常说看了个热闹,吃了个稀罕。也算儿子给父亲办了一场稀罕热闹吧!和迷信无关

作者:崔大路
推荐:梅梓祥
编辑:铁兵文苑编辑部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ingju.com/1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