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在篆文中由疋(shū)和公式(liú)组成。疋是脚的意思,同时也表声。而公式从字形上来看,像一个婴儿顺产出生的样子。
脚步动了,婴儿出生了,都是从停滞变为通畅,这就构成了疏字的本意,即清除阻塞,使畅通。后又引申为分散、疏远等意。
进入夏季以来,降雨不停,就连笔者所在的东北地区都似乎进入了雨季,一连几天难得见一次太阳,导致很多人有了缺钙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的内涝和江河水位的暴涨。
雨水虽大,倒也不必太过害怕。因为中国人在治水这件事上,实在是太有经验。
西周时期的遂公盨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的实物载体。遂公盨内底有铭文10行98字,其中有“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的铭文,记述了大禹削平山岗、堵塞洪水、疏导河流的治水方法。
传说中禹的父亲鲧治水靠的是从天帝那里偷来的息壤。息壤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鲧用息壤来堵塞洪水,但治水九年却依然无法根治水患。
禹接替父亲治水后,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他凿山开河,因势利导,让滚滚大河不再横冲直撞,一路向东奔流到海,最终治服了水患。
这就是所谓的堵不如疏,正确的引导、合理的宣泄远比一味的围追堵截更有效果。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消除水患并不是全部。治水的最高境界,是从“无害”到“有利”的升华。
今天的四川是人们口中的“天府之国”,但其实古代的四川有“泽国”“赤盆”之称,非涝即旱,百姓的生活远远称不上“巴适”。
大约在公元前277至前250年之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在那个金属工具尚没能大规模普及的先秦时代,李冰带领蜀地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先用火炙烤山石,再泼水降温,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剥离山体,开凿水渠,最终打造出一套由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等部分组成的超级水利工程——都江堰,最终驯服了桀骜不驯的岷江。
这之后的四川才变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那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更神奇的是,直到今天都江堰依然在四川的灌溉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上,类似的治水故事或水利工程实在太多太多。
大禹治水的传说,体现的是先民与苦难搏斗的精神;像都江堰这样的超级工程,是古人疏害导利的智慧结晶,更是留给后世子孙的无价之宝。
文/王磊(网络超人气历史老师)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ingju.com/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