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进兴
禹州城南有塔曰“柏山文峰塔”,塔身从一层到五层写到:凌云耸翠、云汉昭回、光照钧台、秀耸钧天、钧台毓秀。从一层到五层,“钧”字出现了三次。

看看6月25日在河南禹州召开的高规格的“2022夏文化论坛”,来自中科院等考古研究单位和高校的学者分享对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什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此次发掘瓦店祭祀建筑遗址面积100余万平方米,遗址中龙山文化时期遗存的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1800年,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的大型龙山文化遗址,也是龙山时代嵩山东南地区的中心聚落。
考古是一项严肃的课题,各种史志、地方志也为考古提供明确的时间坐标。《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集解》引徐广曰:“禹居阳翟。”《左传·昭公四年》云:“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启,禹子也。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瓦店遗址或与夏禹之阳翟、启有钧台之飨有关。瓦店夏代早期祭祀遗迹的发掘与祭祀场景的重建,是古代文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真实写照。
阳翟县南的钧台陂,疑在小金山上。与小金山东西相望的是柏山。柏山在禹州城南15里,在箕山山系三峰山的东端一处坦荡的平原上,巍然耸起一个小不丢的山峰叫柏山,山上建有古塔,因此,这座塔叫柏山塔,因目的是倡导文风所建,故称柏山文峰塔。当地老百姓叫白沙塔。柏山文峰塔是禹州一处古老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因三峰山跌宕起伏,突起的山峰就象自然的笔架,四周坦荡如砥状如镇纸,文峰塔耸立空中,似犀利的笔锋,直插云宵,寓意文运兴盛,人才辈出之意。
曾无数次听说“白沙塔”的名字,感觉她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我常常在家门前的父城岗上望北仰望,一处凸起的山峦上崛起一座秀美的塔峰,当晚霞的红光倾泻缭绕在塔的上空,我感觉那是一处魂牵梦萦的地方。一种无可名状的感觉在心头徘徊。后来渐渐大了,听奶奶给我讲起“白沙塔”的故事:从前,那座山上有个蜈蚣精,专门出来祸害周边百姓,伤害了无数人的性命。一日,一个镇妖降魔的神仙将蜈蚣精擒获,并把妖魔压在了塔下。为了防止蜈蚣精再出来伤人,就在塔的东西方各建了一个“鸡窝”,即现在的东箕啊村和西东箕啊村,从此,这里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在中国,几乎所有重大的事情都会赋予神话的成份,或者起源于神话。我到底不知道那蜈蚣精长什么样子,又非常佩服为民除害、镇妖降魔的神仙的威力。平生陡然对“白沙塔”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敬畏感。随着时光的流失和年龄的增长,我对塔的了解愈来愈深刻。我忽然觉得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尽管是不幸却是幸运的,“文革”期间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都化为齑粉,所幸的是,那座宝塔还在,得以让我一次一次仰望她。

柏山文峰塔与禹州城东新区的市标建筑位于一个中轴线上,禹州老市标是大禹治水的雕像,新市标凝铸了禹州的城市精神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大禹治水彪炳千秋,夏禹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先河;象征火的艺术的钧瓷,举世无双,是世界陶瓷史上的奇珍瑰宝;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铸就了禹州厚重的文化底蕴。禹州古时称阳翟,而阳翟之前夏启所建的钧台又在什么位置?禹州市内唯一的一座古刹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
奇巧的是,据历史记载,开启夏代文明标志的钧台陂就位于城南15里,于柏山所处位置相近,城西15里的瓦店遗址,经历次考古发掘,推断是夏代早期都城,也就是夏启的开国之都。文峰塔西部三峰山曾是上古高士许由的隐居之地,山下有个山底吴村,那里正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故乡,往南15里,有吕梁山启娘庙,秦相吕不韦故里,西汉谋士张良故里,西汉御史晁错故里,东南方向15里,曾出曹魏谋士郭嘉,三国名士徐庶、司马徽,唐代大臣楮遂良,往北遥望具茨山,逍遥观,皆在云海中飘摇耸峙,黄帝大将大鸿、风后山呼海应。
柏山塔荟萃人文精神,天时地脉,却从不居高自傲,孤芳自赏。她默默地承受着风雨侵蚀和岁月变迁。直到有一天,禹州夏禹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和文物专家在塔的近旁寺庙前,立下一块柏山少姨庙的文化碑,人们方才知道这块神圣的宝地蕴涵历史之苍远和辽阔。4000多年前,神帝大禹历13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他的家就在柏山之上。最终他降伏洪魔,受到世人爱戴,而他却远离受封之地夏禹国,最终病老在浙江会稽山。他的妻子女娇生了启,却由妹妹女攸在柏山上含辛茹苦,悉心抚养,教之以德,育之以礼,使其健康成人,以德治国,在禹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古钧台大飨诸侯。柏山塔四周的殿宇庙堂被老百姓供奉为“奶奶庙”、“送子娘娘庙”、“少姨庙”。人们怀念大禹,尊奉大禹两位妃子养子成业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美德和佳话。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是柏山塔庙会,方圆百十里的人聚集柏山塔,像朝拜一般,把这一天尊奉为老天爷的生日,可见礼遇之隆重。相邻不远的吕梁山有个“七娘庙”,老百姓也误传为“启娘庙”,民俗和历史有时也惊人的相似,当我们弄清楚的时候,真让人目瞪口呆。那一带的父城岗、摩坡、坡湖、糜山岗、钧阳宫、禹王庙、禹王锁蛟井等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珍贵的遗迹和传说。

追根溯源这么多,翻阅与此有关的资料最早的,是发生在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金元大战的记载,春正月大雪,金完颜合达与蒙古拖雷战于三峰山,东望有浮屠。再早的是地方志中有关宋元丰年间重修少姨庙的记载。从三峰山上朝东望,看见的浮屠,是否就是一座巍峨的宫殿或者砖塔,今不得而知。
此塔建造年代无考,有记载的是清乾隆十四年,即1749年重修。柏山海拔70米,塔高16米,整个塔的形状是平面八角形攥顶式五层砖构建筑。整个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我很惊讶于塔身建筑结构全部用青砖构成这种建筑模式。从外观看,每一层连接处,砖块犬牙交错,斗拱翘檐,全是青砖垒砌,而青砖垒起的花边又酷似一个个圆宝,打磨得光滑圆润,又似莲花绽放,让人顿入佛境。这尊宝塔嵌入了太多禹州丰富的历史和符号。从五个门洞门楣上的题词便可读出建造此塔的深厚意蕴和良苦用心,从一层到五层写到:凌云耸翠、云汉昭回、光照钧台、秀耸钧天、钧台毓秀。其中的“钧”字,便是禹州最具地方浓郁文化特色的典型标志。“钧”本意指轮子的中心,引伸为天地的中心,象征皇权和中央集权。夏启建钧台大飨诸侯,并囚商汤于此,钧台为禹州带来了最饱满的文化张力和声望,史学家每每到此考证,总是对禹州这方热土流连忘返。今天建于市区西北方第一高级中学院内的古钧台,曾有多次迁移,先是唐代重建,后清代重修,上世纪八十年代禹州市人民政府出资十万元,把古钧台修葺一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因古钧台命名的钧瓷更是蜚声海内外。禹州在历史上曾建有钧台,也称为钧州,“钧”在柏山文峰塔上镌刻清秀,历史悠久,我再三品读,意味深长,感慨良久。再看塔身四周题写的“文峰蔚起”、“汉宵腾辉”、“天阁文运”,让人一目了然,心中豁然开朗。文运兴盛,则是一个地方文明的标志。自中国有历史以来,禹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留下了黄帝、大禹的遗迹和故事传说,孕育了吕不韦、李斯、晁错、张良、马文升等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风云人物;又培育了吴道子、禇遂良、郭嘉、徐庶、孙思邈等名流百工,彪炳青史,留下了千古佳话。史载禹州明代曾出了八个进士,曾经遍布禹州古城南北大街的几十处牌坊、牌楼,是那样的夸张和炫耀。随后一个时期,此地文化的淹没可能与政治重心的转移和战争频仍有关,禹州在明代中晚期和清初整整暗淡了一百年,今天,禹州再度崛起,呈现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新气象。
我登临塔顶,极目四望,春临大地,满眼青翠。禹州大地展现新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座正在崛起的中等城市绘就着美好的发展蓝图,让人赏心悦目,胸臆畅达。我不禁心生祈祷,愿宝塔永固,祈祷人们幸福安康!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ingju.com/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