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蹦蹦跳跳、吵吵闹闹、惹是生非,这样的邻居让人崩溃;每天不着家、不工作、不自知,这样的孩子让人无语;每天行尸走肉、庸庸碌碌、毫无前途,这样的人生让人无奈;一个人的家如果是上面这样的情景,怎能让人安心工作、安心生活、安心发展呢?家不和、国不安,何谈其他。所以,今天要讲一讲“治与乱”这件事情。
《左传》讲“国家之立,本大末小,是以能固”,意思是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节小,这样才能稳固。笔者认为这里的“根本大”便是“治”,反之则是“乱”,倒是与“枝节大小”影响不大。那么,什么是“根本大”呢?答案是一种“人”。
01
宋殇公即位以后,十年之中发生了十一次战争,百姓不能忍受。孔父嘉做司马,华父督做太宰,华父督故意利用百姓的不能忍受,先宣扬说:“这都是司马要这样干的。”在杀了孔父和殇公之后,他把宋庄公从郑国召回并立他为国君,以此来亲近郑国。同时又把郜国的大鼎送给鲁桓公,对齐、陈、郑诸国也都馈送财礼,所以华父督就当了宋公的宰相。桓公和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在稷地会见,商讨平定宋国的内乱。由于接受了贿赂的缘故,便建立华氏政权。
宋殇公十年十一战,这大约就是好战必亡的最好注脚了。不只是宋国百姓不能忍受,连周边国家不胜其烦,导致华父督趁虚而入,做出“当宰相、立国君”的大事。只是大家要记住,宋国没有亡,这一点很重要。
02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其贿赂的郜国大鼎。初九,把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件事不符合礼制。臧哀伯臧孙达劝阻说:“作为百姓的君主,要发扬道德而阻塞邪恶,以为百官的表率,即使这样,仍然担心有所失误,所以显扬美德以示范于子孙。行为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记录它,用声音、旗帜来发扬它,以此向文武百官作表率,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律。
“现在废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展示给百官看,百官也模仿这种行为,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的失德,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桓公不听。
鲁桓公比宋殇公好在哪里?他弑兄弑君、不听劝谏,和宋殇公的“十年十一战”比起来也不遑多让。之后,鲁国受迫于齐国、郑国、陈国,鲁桓公可谓是无德又无知。只是大家也要记住,鲁国也没有亡,这也很重要。
03
鲁惠公二十四年,晋国开始发生动乱,所以把桓叔封在曲沃,靖侯的孙子栾宾做他的辅相。师服说:“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节小,这样才能稳固。所以天子封建诸侯国,诸侯建立卿大夫的采邑,卿设置同宗兄弟为侧室官,大夫又有宗室子弟为贰宗官,士有仆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亲疏,都有大小不同的等级。所以百姓才肯事奉长上,身居下位的人也没有什么非分的念头。现在晋国是王畿之内的甸服侯国,而又另外建立侯国,它的根本既已衰弱,还能够长久吗?”
晋穆侯遇到内乱,不是集中力量而是分封桓叔,将土地、民众的力量又一次分散,造成小乱变成大乱,这就是典型的“根本小而枝节大”。这样一个随心所意的晋穆侯,可算是一位识短无礼之君了。只是大家也要记住,晋国没有亡,这很重要。
04
结束语
回到开头,对于一个家、一个国,能让其得“治”,需要一种人—有德之人。好战任气的宋殇公、贪婪自私的鲁桓公、识短无礼的晋穆侯,他们给国家带来的都是动乱与危险,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与灾难。那么,为什么宋国、鲁国、晋国只乱不败呢?那是因为三个国家都有之前的有德之君留下的政治遗产。所以,《公羊传》讲,贤君贤人有德,故虽不信亦不危;昏君蠢人无德,虽小信亦危。笔者这里推出一个结论:“一人立德惠及数代,一人失德侵蚀根基”,这个“一人”便是“根本大”的道理所在。
一个家庭的兴盛,根源只在于“等待那么一位立德的君子”,有了他/她便可惠及数代;一个失德的“败家子”只能侵蚀家德、家风的根基,要破坏一个家,还需几代人的“失德”累计才行。所以,我们看看二十四史就会知道,每一个大王朝的失败都是几任帝王的失德行为累计而成的。
中国人早早就有五行五德之说,所以家、国均以德立。《左传》讲这个“德”是什么呢?是“积累”。不论是奢俭还是出入,不论是为人还是做官,又不论是名义还是礼政,都在“缓增缓减”四字上。治大国如烹小鲜,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愿与诸君共勉之!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ingju.com/3668.html